“雙11”遭遇拐點之后,家具企業需要怎樣的價格策略?(原創)
“雙11”狂歡過后,進入“退貨”爆發期。
“退貨”似乎已經成為”雙11”的標配,各路媒體對此見怪不怪。
今年“雙11”的交易額又刷新了記錄,但很多人認為它遇到了真正的“拐點”。
1
今年的“雙11”有點冷
盡管各大平臺都鉚足了勁做“雙11”,“直播”更是滿天飛,甚至時間上提前至11月1日,最終交易額也刷新了記錄,不過在小編看來,這次的“雙11”卻是看似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之下潛藏著巨大的危機,讓人感覺到了“拐點”。
這個拐點來自一些標志性的輿論趨勢、關鍵事件:一是大眾對“雙11”出現了反思,變味兒的“雙11”,“雙11”的數學題為什么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雙11”沒有了期待,提不起興致,喪失了早年熬夜買貨的熱情;二是“雙11”前夕,國家對最大的電商平臺加強了監管,在“雙11”前一天的早八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出臺了一份反壟斷指南,螞蟻集團IPO此前也在敲鐘的前夜被叫停;三是中消協點名汪涵、李佳琦和李雪琴,“大數據殺熟”、“不付尾款不能退貨”、“雙十一當天不能退款”等不合理規則被當成了典型案例。
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大眾輿論層面,我們看到自2009年誕生,走過11年,在質疑聲中一路高歌猛進,以“價格戰”創造奇跡的“雙11”,在這個特殊的2020年,也遭遇了“不確定性”的拐點。
2
家具企業品質的回歸
線上電商迎來“拐點”,這對家具企業意味著什么?如果說消費者對家居產品的需求是“物美價廉”的話,那么這么多年線上電商讓家具企業拼命走向了做“價廉”的極端。
如何做到全網最“低價”?是很多家具電商品牌思考問題的起點。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企業首先以“要把某類產品做到銷量第一”為目標,先定價格區間再倒推到選材標準,以低價營銷為手段,認為“并不是想做質量不行的產品,但也絕對不能質量過剩”。認為質量太好了,消費者的消費頻次就會減少。
一旦確定“價廉”為先,就很難做到“物美”了,因為定好了價格,能給產品(材料、工藝等)留下的余地肯定是不多的。“物美價廉”,“物美”在前,“價廉”在后,只是很多家具商家把“價廉”當成了唯一,進而導致“價格戰”越演越烈,大家各自的利益空間一再壓縮,這樣的模式用當下一個流行的詞來說,就是“內卷化”。
電商“拐點”之下,家具企業需正確認清“物美價廉”的先后順序,回歸“品質”。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家具消費投訴,以及每年電商狂歡后,大批的“退貨”;另一方面是今年全屋定制“無醛”產品獲得不錯的銷量,這些都在說明真正有品質的產品才能獲得消費市場的青睞。
家具企業必須要有一定的產品質量底線,再根據大眾需求制定出最合適的選材工藝標準及售價。
只有讓消費者用更實惠的價格也能享受更好的質量時,家具企業才能跨越周期、跨越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