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木塑產業生存狀況淺析
不知是哪個烏鴉嘴說的:2019 年是過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 卻可能是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不想一語成讖——2020 年伊始,從開年起就帶著不可捉摸的詭異和沉重。于企業而言,更有許多不可言表的苦澀!更令人猝不及防的是——“活著”不再是小說或電影的名字,而成為廣大企業現實中追求的目標。
2020 年的元旦與春節都在元月份,所以,從圣誕節假期開始,以外貿為主要業務的木塑企業絕大多數都進入了“厲兵秣馬以待來年”的休整階段。而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則因為進入嚴冬淡季大多數采取了提前放假的措施。誰也不知道新冠疫情會突如其來地從天而降;更不曾料想,從鼠年除夕開始的武漢封城會影響全國并延續到陽春三月。最麻煩的是,此后必須面對的復工復產,居于木塑行業主力軍地位的東部企業,遭遇到了從人、材、物多方面的困難,個別企業的工人甚至要翻山越嶺才能偷偷回到自己的工廠。但是,這還只是 2020 年一個令人驚悚的開頭。
三月開工后,外貿企業面對的普遍問題是訂單延期或暫停,個別企業甚至遭遇到全年訂貨合同中止的困境。而這個時候的國內市場依然寒風凜冽,幾乎看不到什么解凍的前景。疫情之下,卻有一個“商機”在木塑行業悄然傳遞——這就是因為口罩需求劇增帶來的對“熔噴布”的瘋狂搶奪。本來,熔噴布與 WPC 風馬牛不相及,但因為生產熔噴布需要擠出設備,而木塑行業又是擠出設備相對集中的地方,僅僅因為這個最原始的因素,一些木塑企業奮然躋身到全然陌生的熔噴布生產領域。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法統計到底有多少木塑企業卷入了這場鬧劇,只是傳聞在模具制造基地的黃石,大約有價值幾千萬元的熔噴模具被遺棄。誠然,我們沒有資格對企業的抉擇和經營指手畫腳。但因“病急亂投醫”,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無論如何都讓人感到痛心。
“黑色”的四月終于捱了過去,五月開始,國外市場在新冠蔓延的驚恐中慢慢冷靜下來,而Decking(戶外鋪板)作為歐美人士禁錮在家的練手物品,竟然在復蘇中出現了增長的暖色。下面是部分木塑外貿骨干企業2020年出口銷售簡況——
但是,令人有些尷尬的是,盡管木塑鋪板的出貨量保持了一個較好的升高曲線,可是銷售價格卻呈現出有些難看的下降趨勢。還是先來看看過去十年中國木塑外銷的相悖情況吧。以出口歐美的木塑鋪板為例:2010 年前后,中國木塑出口歐美不到 10萬噸,每噸單價大約在 1200 美金左右;到2015 年,中國木塑出口歐美增加到 20 萬噸以上,每噸單價降到 1000 美金左右;2020年,中國木塑出口歐美估計接近 45 萬噸,每噸單價很多低于 1000美金,據悉個別企業普通鋪板最低報價已經跌到了 800 美金以下。這個令人費解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行業的無奈。
但這還遠不是最糟糕的情狀。自 2015 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態勢的輕質木塑墻面材料,2020 年下半年不僅受到來自多種材料的全面夾擊,其價格亦遭遇到前所未有地阻擊——某些墻面材料居然降到一平米不足 30 元的境地。原來主要由輕質木塑材料率先打開的整體裝修、全屋定制項目進入了完全意義上的“戰國時代”:巖板、纖維板、蜂窩板、陶瓷板、金屬板……特別是價格低廉的鈣塑板經過喬裝打扮也混跡其中。如此魚龍混雜的多國部隊涌進裝修領域,任是汪洋大海都會成為一鍋葷素難分的混世雜粥。
下面是本人 2017 年 11 月在嘉興為部分集成墻頂制造企業授課時提供的一組輕質木塑墻材數據,似乎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1、普通發泡類輕質木塑材料組份:樹脂材料≤55%;木質纖維≥20%;無機填料≤25%;加工助劑≈10%;
2.正常材料采購價(時價):PVC 7500 元/噸;木粉 1200 元/噸;無機填料 600 元/噸;加工助劑(混合計算)12000 元/噸;
3.木塑墻面正常材料成本:樹脂材料≤55%×7500≈4100;木質纖維≥20%×1200=240;無機填料≤25%×600=150;加工助劑≈10%×12000=1200;合計:5690 元/噸。
一噸輕質木塑原料大約可生產120-150 平米墻板(厚度不一)。那么,合格的木塑墻面材料要賣到多少錢一平米才合理呢? 當然,這個局面的出現還不能說完全是木塑企業“咎由自取”。因為標準制定現在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監管層面的事情我們更無權過問;而兄弟行業的選擇不容他人置喙,企業的行為方式亦無需告知別人;最讓人頭疼的是:終端消費者也不可能是火眼金睛,一眼就能分辨出產品的優劣。在醫藥領域都在制假造假,食品安全還在大聲疾呼,集高新科技大成的汽車領域也不斷出現“召回”這樣一個大環境下,讓一個剛剛從“笨、大、黑、粗”脫胎轉而向“高、富、帥,白、富、美”境界努力的建材產品來承擔扭轉建筑裝修乾坤的重任,顯然既不現實也有欠公允。
建裝行業怎樣發展,不是某一種材料操得完心的。但是,對木塑行業還是必須要提出建議。首先,從目前的狀況看,木塑的看家本領還是戶外鋪板生產,也只有在這個領域,木塑行業還保留了一點兒自尊和自信。但是,如果不在關鍵環節上保持清醒,這個優勢會不會又被侵蝕,也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筆者認為,就木塑戶外制品生產企業而言,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 必須持續不斷地加強產業集中度。產業集中度的問題在木塑行業非常突出,但這個集中度的解決決不是簡單的外延擴大,而應該是有目的地形成以骨干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在研發、原料、工藝、產品、市場等環節上完成自動化、智能化、數據化的升級換代,從而迫使大部分“攪局者”繳械出局。
2. 必須保證木塑產品區別于類似產品的特色。我們要冷靜地思考:Decking 為什么能在眾多的類似產品中脫穎而出?說實話,要打造木塑產品的“唯一性”不太可能,但要實現“不可復制性”或“極難復制性”完全可以。弄清楚木塑產品的特色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出污泥而不染”,在泥沙俱下中躍上龍門。
3. 一定要讓木塑產品保持一定的利潤空間。俗話說,“無利不起早”、“不吃鍋巴就不圍著鍋臺轉”。話雖俗氣,但是道理所在。企業的責任和目標,就是在生產經營中實現投入的回報;只有盈利,才能支撐企業生存和發展。而清理“散戶”,驅逐“攪局者”,提升產品質量,正是保證企業實現利潤的最大前提。
現在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室內木塑裝飾材料的狀況。相比木塑戶外制品,木塑室內材料的處境似乎更加險惡,應對手段也更加復雜。這既是因為室內裝飾材料的功能定位,也是因為木塑材料引領,或者說是木塑材料當初大規模開拓整體裝修、全屋定制領域時,根本沒有考慮過會引起一系列連帶反應。就木塑企業而言, 完全被當時蜂擁而來的加盟大軍沖昏了頭腦,從來沒有想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以至必須面對今天為人作嫁的尷尬局面。
那么,室內木塑裝飾材料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呢?
1、競爭對手太多,不是疲于奔命就是顧此失彼。前面提到的各類板材,人人都具備上墻的資格,消費者也有“吃酒不吃菜,各人心頭愛”的選擇,木塑材料根本不可能“獨善其身”。處于“群狼環伺”之中,而自己又沒有“一劍封喉”的功夫,要想在這個圈子混下去,非得繼續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不可!
2、魚目混珠者比比皆是,極大地敗壞了木塑行業名聲。前幾年在電視廣告中“大紅大紫”的“竹木纖維”現在表面上已難覓蹤跡,實際上只是換了一件馬甲,繼續以低價為主要手段搶占市場。所謂“無醛”到底是什么東東?水泥有醛嗎?玻璃有醛嗎?陶瓷有醛嗎?可是木塑非但無醛,而且資源環保,剛性柔性兼具。
3、激烈競爭之下,堅持氣節者成為罕見之物。當一個企業老板看到別人以質次價低的產品在市場橫沖直撞的時候,心里是一個什么滋味?所謂價格,通常情況下取決于成本。當一個產品的原料、人工、折舊、財務成本等要素都趨于透明時,能夠低價傾銷的唯一手段就只剩下“偷工減料”,這個道理大家心知肚明。但能夠持之以恒,保持一顆責任之心并不是大多數人都能做到。
所以,裝飾型木塑輕質材料生產企業必須要痛定思痛,亡羊補牢,不要讓木塑裝飾材料灰頭土臉地從大家居市場黯然謝幕,更不能讓木塑裝飾材料“爛在自己手里”。一個稍微可以使人欣慰的消息是:就是在這嚴寒之中,一些大型房地產商和建筑裝修企業相繼向木塑復合材料伸出了綠色的橄欖枝——近期,筆者幾次受邀與設計師團隊交流木塑材料的應用和改進,設計師們以自己的獨到眼光和應用體驗,綜合各類材料特點,對木塑材料給予了高度地肯定,甚至專門安排了在用木塑做主裝修材料的準五星級酒店的親身體驗。那么,是否可以說,木塑材料的江湖地位通過一定程度地努力,還是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木塑行業如何應對、示好?答案并不會如此簡單,但也不是無解。
可以這樣說,即便不出現新冠疫情,木塑材料及其生產也到了應“三思而后行”的年紀,盡管我們始終對它充滿愛意和信心。
首先,行業發展的方向問題。這里還是要強調木塑復合材料與木塑復合產品的區別,換句話說:面粉可以做成很多種面點,但面包只有一類。如何在材料特色上下功夫,知己知彼,用自己最精準的子彈瞄準對手“柔軟的下腹”,這應該是一個最為理智的選擇。
其次,如何讓木塑產品揚長避短?以墻材為例,可應用者五花八門,但既防潮抗水、木質木感、板/型兼有,又能回收再生、環保循環的材料有多少?那么,我們的觸角為什么不往酒店、醫院、學校延伸,而在三、四線過多地與中小經銷商死纏爛打?
再次,不管 LVT 也好,SPC 也罷,還是其它的類似材料,木塑行業都要有勇氣面對。從1998 年木塑復合材料在國內落地并商業化推廣開始,我們已經櫛風沐雨走過可稱成功的23 年。放眼可以同木塑材料 20 多年比肩而行者,真可謂寥寥無幾。
所以,還是要再次重申:中國木塑產業要爭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先機,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 堅持發展新技術,創新新產品,重塑木塑產業形象;
2. 盡可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建造幾艘中國木塑航母領航;
3. 立足拳頭產品,不懼風雨變幻,堅決守住傳統地盤;
4. 學會跨界/跨線發展,不把木塑材料禁錮在傳統領域;
5. 強化宣傳意識,打造企業品牌,讓高品質木塑深入人心;
6. 借力發力借子打子,要有“四兩撥千斤”的智慧和勇氣。
我們應該看到:新冠疫情隨著 2020 的新年鐘聲而來,卻并未隨著下一個新年的鐘聲而去。下一年度的情況如何,依然撲朔迷離。我們寧愿守株待兔,也不能夠高枕無憂。盡管與過去的一年作別,與新冠疫情作別,應該是包括木塑行業在內的中國制造業的最急切期待。但是,另一只靴子多久落下,誰能未卜先知?
